試想一下,當你在瀏覽器地址欄中看到以下兩個域名時,能立刻分辨出它們的差別嗎?
go.example
go.example
這兩個域名,哪個是真,哪個是假?答案是,第二個域名中的字母“o”,實際上是與英文字母外形完全相同的西里爾字母“о”。在日常瀏覽網站過程中,這種“克隆”式仿冒是肉眼完全無法分辨的,迷惑性極強,也是國際上網絡釣魚攻擊中最危險的手段之一。
這種仿冒風險,在我國國家頂級域名(“.CN”和“.中國”)體系中被有效屏蔽。中國國家頂級域名的命名規則將可注冊字符嚴格限定在中文字符、英文字母、阿拉伯數字以及半角的連接符“-”,從而阻斷了利用其它語言的相似字母進行仿冒的可能。
盡管命名規則已有效屏蔽了重大外部風險,但一些源于字符本身視覺或讀音相似性的內在風險,依然是所有頂級域名面臨的共同挑戰。因此,網絡用戶和域名持有者應對以下三類“一字之差”的隱蔽風險保持警惕。
一是源于字符視覺相似的“形似”風險。例如QIANHANGAUTO與QIANHANGAUT0,這里的字母O被替換成了數字0。
二是源于漢字獨特結構的“形近”風險。例如“華贏教育”與“華嬴教育”,“贏”和“嬴”這類復雜的形近字在移動設備等小屏幕上極難分辨。
三是源于拼音輸入習慣的“同音”風險。例如,當用戶想訪問“迅航科技”并輸入xunhang時,輸入法的聯想功能可能會使用戶在“迅航”和“訊航”中誤選。
面對這些潛在風險,網絡用戶自身的安全意識是第一道防線。在日常上網過程中,尤其是在點擊鏈接或輸入網址時,養成仔細核對地址欄的習慣,確認域名拼寫準確無誤,這是規避風險既簡單又有效的措施。
我們呼吁域名持有者樹立品牌保護意識,密切關注與自身品牌“長得像、聽著像、易拼錯”的潛在高風險變體域名,并適時進行保護性注冊,鞏固自身數字身份,構筑網絡安全屏障。
售前咨詢
售后咨詢
備案咨詢
二維碼
TOP